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05 点击次数:110
光寿四年,即公元360年,为历史之纪年,此时期标志着特定时间与事件的节点,于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,这一年并无特殊之处,显得极为平凡普通。
在平淡的日子里,若要找些特殊之处,唯有两件事还算值得一提,其余并无大事或值得纪念的事情发生。
谢安结束了隐居生涯,踏入仕途,成为东晋朝廷的一员,此乃其一事。
当时的谢安,在东晋朝廷中仅是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,渺小至极。
然而他未曾料到,23年后,淝水之战中他会一战扬名,其功绩将被永远镌刻在历史的篇章之中。
但在青史留名之前,他需面对23年漫长岁月中的最大挑战,即战胜强劲对手桓温。
金庸曾言:世事遵循物理,人生重在惬意,思索世间万物之兴衰更迭。
因此,谢安的人生轨迹,需由他自己亲手描绘,其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中。
这是首要之事,其次,前燕王朝创立者,即前燕烈祖慕容儁,已经离世。
前燕乃十六国时期一割据政权,自立为王,据地而治。
提及割据政权,或许你会联想到偏远地区那些鲜为人知的小王朝,但前燕王朝却是个例外。
史书记载,前燕王朝疆域南至汝颖,东达青齐,西界崤黾,北据云中,范围明确。
此句意指前燕鼎盛时期,疆域涵盖今北京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,并包括辽宁的部分区域。
当时,存在另一割据政权名为前秦,它与前燕共同占据了黄河流域,将其平分。
开国皇帝慕容儁的一生,经历颇为丰富。
自辽东进发,挺进中原,击败冉魏,生擒冉闵,随后势力大幅扩张...
慕容儁堪称十六国中期最具威望的帝王之一。
公元360年,慕容儁建立了前燕王朝,当时年仅四十二岁,便已统领大局。
这个年龄段的人离世,当真是过早地结束了生命的旅程,堪称英年早逝。
然而,尽管慕容儁早逝,但他对生命无常的态度却极为坦然。
临终时,他召见同为前燕皇室成员的弟弟慕容恪,欲将皇位相托,希望由其继承大统。
尽管通常哥哥亡故后由弟弟继位在无子情况下被视为正常,但慕容儁有子,且其子在他生前一直是前燕的正统储君,即太子。
慕容暐这位太子,耳目聪慧,身体健全,遵循父死子继的传统,继承皇位,并无太大问题。
“问题不是很大”这一表述,意味着存在问题,只是问题尚不严重。
问题在于小太子慕容暐年纪尚幼。这个事实十分明显,他的年龄太小,难以胜任重任。
青春年少,君主稚嫩,难以驾驭朝政,难以担当重任。如此小皇帝若登基,将面临诸多威胁。
小皇帝若无法处理朝政,便需依赖大臣协助,大臣频繁相助之下,渐渐有可能形成权臣,掌控朝政大局。
小皇帝无法自理,需众多内侍与宦官照料生活起居,长期以往,这些侍从便有可能趁机掌握大权,成为权宦。
小皇帝有太后作为后盾,但若太后心怀不轨,针对自己的儿子,她极有可能会逐步掌控大权,成为权后。
若太后非权后,且无意与帝争权,其背后的外戚家族是否会图谋削弱皇帝之权,掌控朝政?
若国家昌盛,百姓安乐,朝臣恭谨,仆从忠心,后宫安宁,无有外患,小太子慕容暐仍需越一难关,即其叔父慕容恪,亦即先皇之幼弟。
即便如唐朝盛世也有玄武门之变,十六国更是乱世,杀戮背叛不断。弟杀兄、叔灭侄、儿弑父之事频发,老皇帝慕容儁生命垂危时,不得不虑及这一问题。
若执意将皇位传给儿子慕容暐,朕忧虑身后,胞弟慕容恪是否会借机起兵,篡夺慕容暐的皇位?
慕容儁未再深思,他明白此类事情极有可能发生。
此外,若此类事件真的发生,那么在权力角逐中落败并丧命的,定会是自己那懵懂年幼的儿子慕容暐。
众人常言,若能时光倒流至古代,成为帝王必为一桩美事。
成为皇帝后,财富无穷,享乐不尽,生活极为惬意。每日晨起,皆能以馒头蘸糖为食,随心所欲,白糖红糖,皆随心意。
多数人认为,一旦成为皇帝,便意味着拥有无穷无尽的物质享受。
成为皇帝后,不仅能享受物质财富,还能随心所欲,言行无拘。一旦登上帝位,便能超越社会道德与法律约束,为所欲为。
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明显,成为皇帝虽可获取众多,却同样要牺牲诸多,这一点我们心知肚明。
成为皇帝后,首要牺牲的便是自由。
无尽的朝政事务待处理,繁多的奏折需批阅,大臣们络绎不绝地进谏,持续不断地发表见解。
成为皇帝即意味着失去自我,化身工作机器。自晨起至夜幕,你需不停歇地劳作,无一刻闲暇。
睡眠?对皇帝而言,这实属奢望,难以轻易享有。
若想吃顿大餐,大臣会责你耗民财;若想纳妃,百姓会称你色魔;若在宫中寻乐,你会发现,非无人伴,实无人敢伴。
皇帝的行为准则,包括何为该为与不该为,并非由皇帝个人裁定,而是依据朝廷的规定与制度来确定。
朝廷乃众臣之集合,祖宗所立之成法,王朝之制度与风气,此皆构成对皇帝之坚固束缚,难以撼动。
人生充满束缚,情感之路亦不顺遂。
一旦称帝,人往往大抵会丧失掉尘世间的大部分情感。
你的儿女期望你能早日安享天年,因为那时他们方能继承大位。
你的妃子咒你速亡,因她们相信,唯有你逝去,她们的位份方能得以晋升。
你平时见大臣,他们皆会下跪,但从不视你为同伴,只把你当作易欺之人,任意戏耍,仿佛把你当作了逗乐的猴子。
皇帝能够信赖何人?皇帝又能将信任托付给谁?
皇帝需每日谨防他人算计,故而难以信赖任何人。
他难以相信自己,深知皇帝亦凡人,判断力亦非无误。
古往今来,帝王中成就伟业者寥寥,多者功亏一篑。若逢艰难开局,犹如地狱模式,更易招致身败名裂,国破家亡的悲剧。
慕容儁的一生便是如此度过,他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,每一步都彰显了他的个性与抉择。
身为开国君主,慕容儁深感帝王之业非全然美好,思及世间平凡百姓,无忧无虑,远离杀戮纷扰,尽享逍遥自在,何其难得。
于是,此刻慕容儁毅然决定打破父死子继的传统,不顾儿子的期望,直接将皇位传予其弟慕容恪。
明月含情,清风不羁,美好热烈之人常被世界重伤,而慕容儁预作最坏打算,却意外收获世间温柔以待。
面对兄长慕容儁的禅位之意,慕容恪态度坚决,言辞恳切地回绝了这一提议。
他向慕容儁陈述道:
《晋书》有云:国之有储君,乃常理之事,然此非我坚守之节操所在,吾志不在于此。
即便天位看似已定,慕容暐被立为储君,应承皇位,然空位与否,我皆无意,因我的志向本就非此皇位。
自古以来,从三皇五帝至今,史书繁多,但核心不过四字:争夺皇位。
历史上的斗争众多,或源于观点分歧,或关乎发展方向,但本质上,所有这些斗争最终都可归结为对权力的争夺。
十六国时期的张轨、李雄、刘渊、石勒、冉闵、赫连勃勃等人,一生经历曲折跌宕。他们如此折腾,究竟是为了什么呢?
简而言之,其目的就是为了登上皇位,成为皇帝。
然而,当皇位近在眼前,权力无比诱人之时,慕容恪毅然选择了放弃。
时人皆以为,慕容恪不谋皇位,不享尊荣,不建功业,实属疯狂之举。
有哲人曾言,世上许多人实则疯狂却不自知,反而扮演着正常的角色。
确实,世间斯人各异,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。
有人一生致力于追求权势财富,不惜为微小利益背叛至亲,甚至将父母置于不顾之地。
有人一生追求权力巅峰,为登上帝王之位,他们愿采用任何手段,付出任何代价,在所不惜。
然而,即便多数人皆是权力竞技场的斗士,既然存在斗士,那么必然也会有观看这场竞技的观众。
慕容恪便是那位保持清醒的旁观者,冷眼旁观着一切。
遗憾的是,慕容儁此刻已无法聆听亦无法目睹慕容恪的明确立场。
他已然离世,这一事实无可更改。
前燕王朝步入了命运的转折点,迈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,其发展轨迹即将迎来决定性的变化。
是年幼的慕容暐意外登基为帝,还是奇才慕容恪能成就一番霸业?
内容十分吸引人,不过,它将成为后续文章的主题,留待那时再细细道来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